甲骨时光读后感|《甲骨时光》读后感

自我鉴定书 2021-03-21 点击:

 初一1班 金若熙

  文字,自古以来便是人们表达内心所想、互相沟通的媒介。它经历了千万年的演变,依旧年轻。弯弯曲曲的线条承载着人们从鸿蒙间感悟到的语言。

  甲骨文,篆书,楷书,行书,草书……浮在骨片龟甲,竹简,宣纸之上。

  在商朝时期,甲骨文诞生。它的意义神圣而独立,它是贞人用来与先人魂灵沟通的工具。贞人虔诚刻下的文字,预示着国家的命运轨迹,成为商王主持朝政的依据,这也是"周易"的前身。

  或许,在当时,平民是没有所谓"权利"来学习和使用这种被奉为"命运密码"的文字,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投入他们所有的热情和疯狂来观看贞人的祭祀。

  那已经不是文字了,是整个商朝的精神图腾,只有"窥得天机"的贞人才能触及和沾染。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主角杨鸣条受傅斯年委托,到北京参加瑞典王储的欢迎会。此时的中国,还没有能力去发掘和保护安阳的殷墟中埋藏的珍贵甲骨。只能依靠外国列强的帮助。可就是这些人,他们烧毁了圆明园,现在又以这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光明正大地把我国的文化瑰宝运送到他们的博物馆,做镇馆之宝。

  杨鸣条答应了傅斯年的委托,到安阳调查,为将来自主发掘做准备。

  那时的安阳,不断有农民从田里挖出破碎的甲骨,为了在战火纷飞中养家糊口,许多人开始贩卖这些珍贵的文物。很快,各方就在安阳织成了一张大网,各国势力在其中浑水摸鱼,不断有国宝被偷运出境。可惜的是,当时,国家也无能为力。更有甚者,把这些文物当作药材以低价贱卖,丝毫不知这些古物的价值和潜藏的文化。

  至于杨鸣条和蓝保光母子对甲骨文的熟悉感,就是代表着我国文化在后世的血脉中留下的深刻影响。这种熟悉,是烙在血脉深处、梦境深处,无法磨灭,也无法遗忘。

  甲骨上的文字,是由不同的贞人刻上去的。刀法不同,感情不同,意义也不同。它蕴含着古人对上苍的敬畏和崇拜,更蕴含着先人对天象的理解和智慧。他们对日月星辰的规律、各种星象的认知程度,甚至比今人更为深刻。

  书中的加拿大牧师明义士,散尽家财购买甲骨,在纷乱的时代,不理睬日本人青木的蛊惑,保护着这些甲骨,直到物归原主之时。他的人物形象,便是在贪婪的人性、巨大利益和地位的上升中保持原则和本心的、极少数的一种人。忽略悬殊的实力差距,忽略国籍,忽略上司的刁难,忽略人性的灰暗,坚守着,那一缕微弱的萤火。

  而反观青木,虽然他与明义士一样,对于中国文化有着敬畏和赞叹,也想过自己和盗宝贼一样的行径会对这些稀世珍宝带来怎样不可逆的损失。嘴上说着世界人民共同财物,但是利欲熏心,还是将这些古物带离了它们从被制造出来就从未离去的土地。不惜利用他人,不惜伤害无辜的人,不惜泯灭了那仅存的原则,堕落为那"不入流的盗宝贼".

  贯穿故事的贞人大犬,在书中无疑是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角色。他为了商王做了无数占卜,窥得天机,却也要懂得在政局中明哲保身。为了国家,他摒弃了七情六欲,为了肩上扛着的责任和国家大义,放弃了自己的家庭。甚至在被断一臂之后,他依旧在痛苦之中陪伴在商王身边。最后商朝倾覆,他也是死在那甲骨中间,履行着他作为贞人的最后义务。因为他知道,有些事,注定发生,世间万物冥冥之中似乎都有注定,循着那 "天机"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在故事的最后,大犬的尸骨披着黑衣独自走远,消失在地平线,它是要依靠着残留的执念完成前世它许下的诺言吗?还是要继续走入杨鸣条在它的指引下还未完成的小说《贞人大犬》里?

  不得而知,或许只有他在临终时紧紧抓着的甲骨片还证明着他的存在。

  那些骨片,和那时代一样古老,它们静静地躺在故土的博物馆里,吟唱着那次祭祀唱诗班吟诵的颂词,谁又听得见呢?

  那个王朝早已远去,那次为文化而燃起的无形硝烟也已停歇,唯有纸上的弯曲线条依旧存在。

  现在,它们早已走入大多数人笔尖,代表着人们的心之所想。

  现在,也只有那些骨片经历过那段时光了——

  那段,甲骨时光。

甲骨时光读后感|《甲骨时光》读后感

http://m.xushengjz.com/ziwojianding/101169/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